|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导弹司令杨业功:将军已经出发

导弹司令杨业功:将军已经出发

关键词:杨业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应城市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ying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456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出生于应城市的二炮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带着他对故乡的思念永远地离开了人们,离开了热爱他的乡亲。天妒英才,他的去世,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200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杨业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向杨业功同志的夫人杨玉珍表示亲切的问候,同时号召全军广大官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向杨业功同志学习。2005年12月上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杨业功同志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



  2005年8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杨业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图为胡锦涛总书记向杨业功的夫人杨玉珍表示亲切的问候。


  品学兼优


  杨业功将军是应城市杨岭镇蔡杨村人。5岁时,他常在父亲杨世凯任教小学的教室外听学生们唱歌,听的次数多了,也学会了许多歌。当时地方上经常举行集会,民兵们互相拉歌,有些歌本村民兵不会唱,年仅5岁的他就主动出来教,并带领本村民兵与邻村民兵对唱,还经常领先,乡亲们看杨业功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过人的表现,无不赞叹:"这伢长大后必有出息!"
  杨业功上小学时,身体瘦弱,但他学习很勤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总会得到5分,家里的土墙上贴满了他的奖状。上初中时,他年纪最小,个头也小,但干起活来却从不服输,每年的支农、修路、挑沙、挑砖,他总要挑满筐,挑重担。有的同学在中途挑不动,他取下几块放在自己的筐里挑起就走。杨业功的父亲在一中任财务会计,对杨业功说:"我是个党员,管账是党交给我的任务,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杨业功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在学校,他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班里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1963年,高中一毕业,没等重庆邮电学院通知书发下来,他就参了军。他曾说,要么考军校,要么当兵参军,他对部队一往情深。
  他的父亲患有关节炎,非常怕冷,恨不得一年四季穿棉袄,冬天只能在室内活动。杨业功就托人从外地捎回一个土暖气,亲自安装在家里。暖气烧了起来,屋子里暖融融的,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父母年岁大了,最怕寂寞,杨业功赶紧买回一台电视机,并亲自动手安装了一个接收天线。能收看新闻了,这下可把老人乐坏了。看着老人的高兴劲儿,杨业功第一回感到自己总算实实在在地尽了点孝心。


  砺剑如战

杨业功生前英姿。


  二十世纪90年代初,筹建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旅的任务,落在了杨业功身上。
  基地许多现任旅以上军官都记得,当年他们中大多是杨业功从基地上千名干部中遴选出的"种子队员",这些"种子"被组成新型导弹装备试训队,奔赴生产厂家,全程跟踪新武器的生产、定型和实验。就是这批人,成为后来新型导弹部队"裂变"式发展的人才"能源库"。
  官兵们最难以忘怀的是1992年的那个冬天,部队赴西北进行某新型武器低温实验性训练。茫茫戈壁滩上,狂风夹着飞雪,扑打在人的脸上手上,如刀割一般。每天凌晨4点开始,杨业功就带领着部队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中携装拉动三四个小时,每次回来,他的衣领和眉毛上都结着一层冰碴,衣服从头到脚都冻成了冰坨,半天脱不下来。官兵们劝他留守大本营坐镇指挥,保证一定及时把现场实验的数据提供给他。可他坚决不同意,说:"第一手的资料必须是自己亲自获得的。"就这样,连续15天,他一天不落地率领部队奋战在一线,在现场亲手记录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为新型导弹的定型列装和快速装备部队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摸索出一套导弹武器在高寒环境条件下作战的重要经验。 这一年,他负责组建的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旅实现了"没有武器能训练,有了武器能打仗"的目标,部队当年组建,当年形成战斗力,当年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二炮兵历史上第一枚新型导弹。
  1995年的夏天,是载入历史的一个夏天。新华社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 这是中国新型导弹部队组建以来首次公开亮相,世界为之瞩目。时年50岁的杨业功再次领受重任,担负这次演习的一线指挥员。那些天,官兵们眼里的杨业功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一边勘察,一边设计,一边组织修建发射场坪,他的越野车没日没夜地冒着酷暑在山路上一跑几百公里。不少人劝他注意休息,他说:"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全国人民在看着我们,广大官兵在看着我们,我们的进度只能加快、加快、再加快,不能有一刻的懈怠!"有着钢铁意志的杨业功,终于创造了钢铁般强硬的奇迹,他带领部队仅用7天时间就建成了平时需要30天才能修好的发射场坪。实弹发射前,杨业功忙前忙后,一会儿检查把关,一会儿询问情况。最后三分钟,操作号手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域。当时天很黑,但大家看到仍有一个人站在掩体外,指挥员连忙大喊:"谁还没撤?!""是我,我要再到掩体看看导弹飞行状况。"实弹发射进入倒计时,杨业功冒着生命危险留在现场近距离指挥,因为这是最有利于观察导弹升空的位置。突然,一枚导弹临近发射时出现故障。中断发射,后果难以想象。关键时刻,杨业功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胆识果断拍板,指挥官兵迅速排除故障。蹲在最前沿掩体里的杨业功,看着一枚枚导弹喷雷吐火,直冲云霄,幸福地笑了。导弹6发6中--这一出色的战绩实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心和期望。举国振奋,举世惊叹。

成长:从士兵到将军


   1999年6月,杨业功走上基地司令员的岗位。杨业功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党委会上提出:作为一支"拳头"部队,基地将把决战决胜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杨业功先后率领部队高标准地完成了中央军委、第二炮兵组织的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为锻造共和国"拳头"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作为受阅导弹方队的大队长,杨业功带领4个威武的导弹方阵气势恢弘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那一刻,导弹方阵的威武雄姿永远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东方大国的国威军威永远留在了世人的目光中。
  杨业功的一句名言在部队广为流传:"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杨业功对部队反复强调的,就是要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意识和提高打赢的能力。2000年,某旅在基地率先提出每月实施全系统、全要素、全员额、全程序、全装备拉动训练。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不少人忧心忡忡,认为"五全"训练动用装备多,风险太大,弄不好出个事故,谁也难以承担责任。杨业功得知后,当即表态:"只要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就要大胆地干,决不能为保安全降低训练标准。作为一支部队,在提高战斗力上消极保安全,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最大的不安全。'五全'训练可以搞,有责任我来负!"将军的激励是对部队最有力量的导向。全旅官兵士气大增,不仅没有减少训练内容,反而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使训练真正实现了与实战结合,部队的实战能力大大提升。后来,这一做法在第二炮兵得到全面推广。
  杨业功平时非常重视新型导弹部队的人才培养,常说,没有装备打不了仗,有了装备没有人才也打不了仗。他提出了循序渐进培养操作指挥员的建议,使基地所属部队的连队干部,绝大多数成为技术骨干,不少人还是优秀的操作指挥员。前几年,大批大学生干部充实到基地部队,不少人一到部队就直接担任指挥员,但在实践中,由于基础不扎实一些人根本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他提出,在任指挥员前,先过技术关,先担任主要操作号手,在主要号位上操作熟练后再通过考核选拔指挥员,这样也就能达到指技合一的要求。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资格论证、持证上岗、岗位互换等多种培训手段。通过这些措施,强化了导弹操作指挥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装操作训练,使指挥员基本具备了会指挥、能把关、能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

检阅部队


  杨业功深知,要带出一支能打赢的高科技精锐部队,自己必须首先成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带头人。为此,读书学习成为杨业功的酷爱。他给自己硬性规定:每晚至少学习1个小时,双休日学4个小时。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他涉猎的领域很广,信息、航天、生物、导弹、微电子技术、指挥自动化、新型导弹作战运用以及各军兵种作战理论等等。几年间,他先后撰写出20多篇对指导部队建设有重要意义的研讨文章,其中多篇被军内外刊物选用。2002年,已经57岁的杨业功,在基地党委常委中带头参加了军事科学院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伏在病榻上完成了题为《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应把握的问题》的毕业论文。
  杨业功以他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一名既懂指挥又懂技术,既通装备又通操作的"指技合一"型高级指挥员,为锻造共和国"拳头"部队奉献了他卓越的才能。他研究形成了新型导弹部队机动作战等基本战法;他创造了"部队作战综合数据库、自动化指挥程序、作战方案代码"等一批信息化建设成果;他建立起近万道涵盖导弹专业的试题库,每年都要组织考核和比武竞赛,激励人才成长。
  杨业功的发明还有很多。其中"缩比飞行弹"是最有名的。以往在部队训练中,由于实弹发射代价昂贵,大多数训练只能是模拟操作,实弹发射能力无法得到检验和提高。杨业功大胆设想,多方求证,最终与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出了能用于模拟实弹发射且造价低廉的"缩比飞行弹",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实弹发射能力。这一成果得到军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在基地,无论你问任何一个官兵,杨司令员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他会告诉你,"是'操作'。执行任务是'操作',训练是'操作',就连吃饭一类的事他也称为'操作'。"如果你再问,为什么他爱用这个词? 官兵们会告诉你,因为他脑子里装的全都是打仗的事啊!
  对于一支导弹部队,阵地可以说是它的命脉。阵地的选择,阵地的布局……都将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杨业功所在的基地,阵地部署高度分散,点多、线长,为全面指导部队建设,特别是勘察好阵地,杨业功就像一个冲锋的战士,每年都有100多天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杨业功每年跑阵地的路程大都在15万公里以上。有时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阵地点,他要在山上徒步跋涉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有时一天下来,他常感体力不支,累得上车时连腿都抬不起,常常是随行的作战参谋和司机抬着他的腿才能上车,有时累得进不了饭堂,需要在饭前休息一会儿才能用餐。不知多少次,同行的人员劝他不要亲自去了,其他人选好点位后向他汇报,他坚决不干。他说:"指挥员如果不熟悉自己的每个战场,指挥打仗时心里就没有底数。"出差途中,只要有阵地的地方,他总要专门下车去看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和阵地感情深得很哟。"他是个阵地通,对基地作战区内每个阵地都熟记于心,这为他把握全局,整体运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3年8月,他到某旅检查工作。这一天,旅里精心准备,用多媒体课件向他汇报阵地部署情况。作战室里,随着多媒体讲解员的轻点鼠标,一张偌大的阵地部署图展现在大家面前。就在讲解员兴致勃勃的讲解时,他却突然站起来,指着一个标注在路北的阵地说:"这个阵地的位置标错了,应该在路南。"在场的人都很吃惊,拿出原始资料认真核对,果真如此。他严肃的对大家说:"其实干任何事情都不难,就看你们用不用心,如果这是战时,你们可就犯了误国误民的大罪。你们要记住,只要是与作战训练有关的事情,不管有多小多具体,我们都要把他看成大事,力求做深做细做扎实。"
  杨业功把训练的标准始终定位在实战上,在他当旅长的时候,就经常把部队拉到野外陌生地域,进行实战背景下的训练。一次,天降瓢泼大雨,他组织部队进行野外训练。无论雨多大,路多滑,他都不坐车,和战士一样穿着雨衣徒步行军,走在部队的最前面,他说,领导干部就是部队的一面旗帜。那次拉动持续了7个多小时,在他的带动下没有一人掉队,顺利完成所有战术课目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杨业功的风格一点一滴磨砺着部队。在杨业功眼里,只要是关乎军事斗争准备的事,哪怕是一个小符号、一个小数字,都必须准确无误,精益求精。在一次演习中,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按作战要求,发射车在进场准备时必须提前确定方向定位线。某旅的一名指挥员认为这是演习,不是真打,便随意目测了一下。杨业功来到现场后问:"精确吗?"指挥员答:"差不多。"话音未落,杨业功质问:"差不多是差多少?马上重测,必须绝对精确!"事后,他专门向官兵们讲解定位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导弹飞行速度和精度的道理。他说:"我们部队掌握的是高技术武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打起仗来就会吃败仗,就会葬送官兵的生命!"从此,训练按实战标准测定方位线这一细节,被作为"法规"写入了专业教材,沿用至今。
  在杨业功的心里,要的就是战斗力标准,在事关作战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按打仗的要求下结论。2002年8月,他在一个旅参加阵地工程交接验收,调试过程中,发现直接关系导弹打击精度的基座不符合实战要求。有人解释说,这是上级设计的,征求过权威部门的意见,以前的阵地也是这样做的。但他依然提出质疑,立即组织人员对基地所有的基座全部检查一遍,确认存在问题后,迅速向二炮领导做了汇报。很快,由包括工程院院士参加的专家组对此进行了重新勘察论证,按新标准全部返工。
  基地的多位将领这样评价他们的司令员:杨业功是把中央军委确定的军事变革的目标变成现实的人,他是开拓者,组织者,践行者;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将军,又永远保持了士兵的本色。
战斗不息
   39年前,杨业功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了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我保证:任何时候个人利益都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将军的誓言无声地传递了一生。
  2003年11月,正在国防科技大学学习的司令员杨业功突然发病,医院确诊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且已到晚期。临上手术台前,将军笑着安慰家人和同志:"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不必担心,我的命大得很!"杨业功的命的确是大得很。他活着的每一天几乎都像在玩命。1999年,国庆阅兵回来,杨业功感觉上三楼有些吃力,经医院检查,结果是肥厚性梗阻性心脏病,他做了手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2003年6月,杨业功的身体每况愈下,吃不下饭,每次就餐前都要吃一把药。可他并没有停止工作,依旧和官兵一起爬山翻梁勘察阵地。他常常因为太过虚弱,只得躺在汽车的后座上赶路。
对于已经突显的癌变,他失去了及早发现的时间,失去了最佳治疗的时机。病魔成了将军的最大敌人。手术后的杨业功体重降了12公斤,化疗后的脱发、呕吐、疼痛轮番折磨着他。他躺在病床上,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猎豹,焦躁、不安,却又向往、亢奋。对每一位前来看望他的人,他问的、说的最多的都是关于部队训练、阵地建设、装备换型等等,他牵挂最多的是基地担负的重要任务。
2004年春节前夕,经过再三争取,总医院终于同意他回基地治疗、休养,那天,当他看到出院书的"医嘱"上写着"全休"二字时,一下子急了:"谁说我不能工作?"大年初六,春节还没过完,基地就抓紧研究节后的重要工作。这天,杨业功早早起了床,瘦弱的身体裹在军大衣里,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办公楼走去。他走得非常艰难,大口喘气,直冒虚汗。一位老战友见到他,劝说:"司令员,你还是休息吧。"他说:"节后的任务这么重,作为军事主官我怎能在家休息呢?"会议整整开了一个上午。会上,杨业功不停地擦着汗。散会以后,他几乎是被人架着走出办公楼。
  癌细胞在杨业功的身体里迅速地扩散,疼痛一天比一天强烈地向他袭来,他常常疼得全身发抖,大汗淋漓。但是他从不喊叫一声,更拒绝用杜冷丁一类的止痛药,因为他怕损害大脑的记忆。他是决不会允许自己没有清醒的大脑的。部队的每一项重要工作,都在他的大脑里装着,他一次又一次给基地和旅团的领导打电话,提醒各种需要注意的问题……
  7月1日早晨,杨业功再次陷入昏迷,嘴里不停地发出"一二一,出发……"的口令,两只手无力地却是顽强地挥舞着。从基地匆匆赶来的参谋长高津,深深地懂得司令员的心,他低下头伏在杨业功的耳边轻轻地说:"司令员,请您放心,您交待的任务,我们都已经完成……"杨业功奇迹般地安静了,挥舞的双手缓缓地落下。片刻,他努力地睁了一下眼睛,似乎是在聆听什么,脸上浮现出一丝豪迈的微笑。他也许听到了阵地上的战士们正在唱他创作的那首威武的军歌,因为,他只有在听战士们唱这首军歌时,脸上才会有这般的笑容。


  情系故乡


  有一回他回家探亲,由于道路泥泞,他就下车步行,踩着满脚稀泥回到家里。几个乡亲跟他说:"你都当将军了,能不能拨点钱来把路修一修。"杨业功笑着说:"好哇,等我自个儿有钱了,一定出资把路修一修。"
  他每次探家,总是家家户户地登门拜访,对那些有困难的乡亲,给上三五百元,鼓励他们勤劳致富。而乡亲的回报他却是一律回绝。他父亲去世后,按农村的风俗习惯,众乡亲都赶了人情,他得知后安排弟弟给乡亲们说清楚并一一退还。村里的杨先安夫妇年事已高,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生活困难,他知道后,每次回家都要给两位老人一些钱,并把自己的老房子腾出来给两位老人住。
  杨业功回到应城从不着军装,他说:"我小时候是个放牛娃,后来是个穷学生,现在是个兵。回到家里来,绝不能让这个将军牌子隔断了我与家乡人的感情。"老朋友听了顺口说出一首小诗:将军回故乡,从不着戎装;满脸春风意,逢人叙短长。
  2003年9月,杨将军亲自联系到应城市实验小学,无偿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四(2)班同学宋特伟的父亲因意外车祸脑部受伤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并欠下了大笔的医疗费用,母亲因此离开了这个已经破损的家庭。当小特伟得到杨将军从远方寄来的3000元钱时,父子两人泣不成声。2004年,在病危之际,杨将军特地叮嘱夫人不要忘记给孩子寄1000元钱。当年8月,杨夫人为了完成将军的遗愿,带着钱看望了宋特伟。得知杨将军逝世时,宋特伟痛哭流涕地说:"爷爷怎么走得那么早呢,我还没见过您一面……" 有一次杨业功回到家乡蔡杨村,一次就支付了五名小学生全年学业的全部费用。村小学修缮,他一次就从自己工资中寄回5000元。
  杨业功对母校十分关心。2002年2月,杨业功参观了母校(应城一中)新校建设工地,仔细看了规划图,尔后语重心长地对校长说:"新校要规划好,设计好,特别是质量不能出毛病。"第二回是他办完了父亲的丧事后,抽空来到了母校,把老师们请到一起聚会,他深情地对自己的数学老师尹文生说:"我能走到今天的岗位,不能忘记我的老师。" 2003年8月1日,杨业功因公路过应城,他到在一中工作的妹妹家看望了年迈的母亲,同时把赠给母校新校落成的钱和字画交给了妹妹,并嘱咐说:"我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万元赠给母校,虽然少了些,但是我的一片心意。"


  清正廉洁


  杨业功曾仿照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填写了一首《公仆铭》,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 这正是将军的自画像。
  杨业功的清廉在基地有口皆碑,从他当旅长起,家门楣上就贴着"携礼莫入"四个字,十几年来,就不曾有过一个人能带着一条烟、一瓶酒走进他的家门。但也确实有人不信,非要往里走,结果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被"请"出家门。有一次,一个湖北籍干部被提拔后,揣着一个"红包"来到同为老乡的司令员家表示感谢,他没料到,"红包"刚刚放到桌子上,就被杨业功一把扔到了门外。 他曾对身边的人说:"腐败行为屡禁不止,好多都是从'毛毛雨'开始的。我今天收了几瓶酒几张纸,明天就会有人给我送更贵重的礼物。共产党人的党性绝不能在一瓶酒、一张纸上失守啊!"

简陋的“将军府”


  杨业功的刚硬和不讲情面,曾让很多人下不了台,但是他内心拥有的爱让更多的人感动。 他爱他的士兵。杨业功每到连队,总要走进战士的宿舍,用手摸摸他们的被褥够不够暖和;走进饭厅,尝尝他们的饭菜够不够香。每年春节,他总要驱车几百公里,到最偏远的导弹阵地上和战士们一起扎彩门、贴对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和战士们在一起,他总有无穷的快乐。 他爱孩子们,特别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苦孩子。基地驻地附近的山村里,有一个小女孩叫孙丝雨,因为家庭贫困,小学只上到三年级就要辍学。杨业功知道后,立刻寄钱支付了她完成小学学业的全部学费。同时,他在部队发出倡议,开展捐资助学"春蕾工程",基地团以上干部每人每年捐资400元资助一名失学儿童完成学业。
  2003年2月,杨业功为父亲料理完丧事准备返回部队,临行前,对同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抓紧时间帮我结清应城宾馆的费用。有位老战友对他说,市里主要领导已派一位办公室主任接待,你就不用管了。杨业功非常坚决,说这个钱我必须自己花。工作人员用司令员的工资结清了一万多元的宾馆费用。
杨业功的儿子杨波涛结婚约法三章,只通知家乡的老人。应城市有一位老战友知道此事后,说啥也要祝贺一下,给他儿媳妇选购了一枚戒指,这事还是被杨业功知道了,愣是把戒指退了回来。
  2001年正月初二,杨业功夫妇回到应城探望父母,悄悄地住到了宾馆里,不想服务员认出来了。市里的几位领导闻讯赶来,要宾馆为他们提供暖气和热水,杨业功一口拒绝。第二天一大早,夫妇俩赶紧结了账,悄悄地离开应城回部队去了。2004年8月1日,他在武汉开完会后回家干脆连宾馆也不住了,直接把车开到妹妹家中,分头把母亲和几个弟妹叫到了一起见了个面,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匆地回部队去了。
  他的堂侄高中毕业想当兵,那年也恰好他所在的部队在应城招兵,堂弟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兴冲冲地赶到应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杨业功听后说,一定要经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正常渠道参加体检,合格以后我欢迎他到我们部队去,如果不合格,我就没办法了。堂弟见杨业功话很硬,便再没找他。
  杨业功妻子同情兄嫂无工作家中实在困难,就避着他托人让侄儿到部队当了兵,希望能解决一下兄嫂的困难。过了一段时间,杨业功得知此事,把老伴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并叮嘱她坚决不能给基层打招呼。侄儿原本想转个士官,服役期满时,连队决定让他复员,侄儿只好复员回到了家乡。为此,舅老哥两口子对杨业功一肚子意见。
  杨业功两位姑妈的孩子当临时工,多次想通过他向市里提出找个好一点的工作。市里的领导来看望他,市长说:"司令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有些亲属的事需要我们解决的,毫不客气地讲就行了。"杨业功却说:"我已很感谢市里的领导了,绝不能再给你们添麻烦了。"当时两个姑妈正在走廊里,听到了这话,脸色立刻就变了,说杨业功真是个不讲人情的人。
  杨业功回家料理父亲的丧事,有些亲戚、所在部队干部、战士的家属们想通过司令员多些关照。这件事让他大为恼火,临走的那天,让弟弟把这些小纸条连同他们送的礼金,全部退回去。他说,二炮部队的干部战士是要有真本事的,是真人才,部队绝不会埋没。
  2002年杨业功来应城接兵,有个亲戚知道跟他打招呼没用,就私下去跟接兵人联系,说自己是杨司令员的亲戚,搞来了一张体检合格证。这事还是让杨业功知道了,发了脾气,他说:你们既然要托关系,就说明你们肯定有不符合条件的地方。他责令负责征兵的人员对这个兵重新审查,果真没过关,被刷了下来。
  应城一个建筑公司听说杨业功所在的部队要修建新营房,就找到了他的一个亲戚,想揽下这个活,这个亲戚也可以得到一笔报酬。杨业功一听就反驳了回去。他说如果个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你。那个亲戚无话可说了。
  杨业功的弟妹没有一个找地方政府的麻烦。弟弟杨业专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找到大哥要他帮忙安排个工作。杨业功说:"全中国有八亿农民,别人能在农村里干,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你年纪轻,想闯荡一下可以自己去闯荡。"见大哥不愿帮忙,杨业专只好自己跑到城里找了一份送煤气的工作。


  文韬武略

  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杨将军既是一名卓越的武将,也是一位大气的文人,文韬武略,豪迈而儒雅,博学而睿智。
  "群山巍巍,江河纵横,部署着我们火箭军,砺神箭,丧敌胆,赤胆忠心,众志成城,显示着祖国的神圣威严",这是他为部队写的军歌,豪迈激昂,铿锵有力。
  "天无垠,舟能行,遨游苍穹,天上人间驰骋,待到祖国腾飞,更显航天精神,颂我中华魂。畅想曲未终,广宇新征程",这是他为导弹作的填词,豪情万丈,掷地有声。
  "以苦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和平天下太平廉政清平气和心平以处事公平为平",这是他为自己联的辞句,胸怀坦荡,力透纸背。

勤练书法

流动的书法工具盒




  杨将军酷爱书法,与家乡书画界的朋友多有来往。1997年5月,应将军之邀,家乡的6位朋友上了一趟黄山,他十分热情,以礼相待。他父亲的同事、市书协主席褚远安为他写了一幅对联:业绩耀军威,凭青山溢彩;功勋名盛世,让碧水流光。他看后,淡淡一笑说:"这幅对联太过奖了,我不需要,还是请您写点勉励我的东西。"褚先生感慨不已,又提笔写道: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在落款时,褚先生忘了是谁的名句,将军连忙说:'我记得是纪晓岚的,好!我很喜欢。'说着,将军随手从满屋是书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查证,果然不错,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将军惊人的记忆力。
  书法是他之所爱,一有机会他就练习。有两次他的弟妹们向他求字,他欣然提笔,第一次写了"路在脚下";第二次写了"无极",其意是事业无极限。他的大弟杨业平说:"现在看到这两幅字更能领会其中的深情厚意,更能体会大哥的良苦用心,他把对弟弟、妹妹、侄儿女们的殷切希望和深厚感情全都融进了这两幅字中。"
  杨将军回故乡,用他那遒劲有力的笔锋书写了一个大大的"月是故乡明"条幅,至今还在老战友彭炎忠的家中,每时每刻都表达着他对家乡的美好祝愿。
  诗言志,书蕴气,画寄情。杨将军的诗词和书法,闪烁着当代中国军人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将军诗品与人品相媲,书骨与风骨佼然,如果说,杨将军40年的军旅生涯是他奉献之歌的铿锵歌词,那他的诗词和书法就是威武雄壮的动人曲谱,合成出一首当代中国军人雄壮的大风歌。
  奈何世上少灵药,人间忽折栋梁材。将军虽然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家乡,但他又永远地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他那雄壮豪迈的威武英姿,他那刚正廉洁的精神境界,他那勤奋好学的儒雅风范,他那朴实谦逊的平民作风,将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立足本职,把应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注:本文根据张严平的《将军已出发》、潘婷的《导弹司念杨业功》、曹劲的《挥戈鏖战豪情壮 两袖清风正气存--记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郑毅的《英雄本色》等资料整理而成。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89983311 传真: 邮箱:1017357009#qq.com
地址:应城市城南大道庙湾19号 邮编:432400
Copyright © 2004-2024 湖北航程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